
2011 年在国内可以买到比特币,但购买渠道与市场规模均处于萌芽阶段,且缺乏明确监管框架,与当下严监管环境形成鲜明对比,成为比特币在国内发展的 “史前记忆”。
当年的比特币购买主要依赖两类非标准化渠道。一类是个人间的私下交易,早期接触比特币的技术爱好者通过论坛、QQ 群等社交平台对接,以银行转账或线下现金方式完成兑换,当时比特币价格多在个位数至两位数美元区间波动,单笔交易规模普遍较小。另一类是萌芽期的交易平台,2011 年 6 月 9 日,温州商人杨林科与技术伙伴黄啸宇共同创办的 “比特币中国” 正式上线,这是国内首家比特币交易所,首次实现了比特币与人民币的在线交易,上线当日比特币价格显示为 150 元,支持人民币充值、提现及交易操作,第一笔交易仅十几元充值额便让创始人感到惊喜。在此之前,国内比特币货源多来自海外,普通用户购买需依赖境外平台,该交易所的成立填补了境内交易空白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1 年的比特币交易市场呈现 “小众化” 与 “探索性” 特征。一方面,参与者以技术宅、少数商人为主,如杨林科正是被朋友 QQ 签名中 “想玩比特币的找我” 吸引而入局,当时多数人对 “比特币” 的概念尚感陌生;另一方面,交易所运营极为简陋,比特币中国成立初期,创始人既是运营者也是客服,每天交易量仅几百个比特币,连续两年处于亏损状态,甚至一度濒临关闭。此外,部分用户还通过个人电脑挖矿获取比特币,再在淘宝等平台零星出售,形成 “挖矿 - 售卖” 的初级流通链条。
从监管环境看,2011 年国内对比特币尚未出台明确政策。此时比特币尚未进入金融监管视野,既无禁止性规定,也缺乏合规指引,属于 “监管空白期”。这种宽松环境为早期交易渠道的出现提供了空间,但也埋下了后续投机炒作的隐患 —— 与 2024 年香港持牌交易所需满足 500 万港元实缴资本、客户资产隔离存放等严苛要求相比,2011 年的交易平台几乎无任何准入门槛与风险防控措施。
需要明确的是,2011 年的比特币购买场景与当下存在本质区别:当年的交易是新兴技术催生的小众探索,而如今我国已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,参与交易需承担法律风险与资金损失责任。2011 年比特币中国的上线开启了国内比特币交易的先河,但随着 2017 年监管禁令出台,该平台最终停止交易并转型,成为比特币在国内从 “萌芽” 到 “受限” 的历史注脚。
综上,2011 年国内确实存在比特币购买渠道,以比特币中国的成立为关键标志,但彼时的市场规模、参与者结构与监管环境均与今日截然不同。这段历史既展现了虚拟货币的早期发展轨迹,更印证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新兴风险的逐步完善与规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