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中国会开放加密货币交易吗” 的持续追问,折射出对政策走向的迷茫,但 2025 年的监管实践与制度逻辑已给出明确答案:中国大陆短期内绝不会开放加密货币交易,“全面禁止” 的政策底色将长期延续,任何 “开放预期” 都是对监管信号的误读,与此前揭露的币圈监管态度一脉相承。
法律定性的刚性约束,从根源上封死了开放可能。自 2021 年十部门联合通知明确加密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后,这一界定从未松动。2025 年央行仍多次强调,比特币、泰达币等加密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,兑换、交易等行为一律严格禁止,境外交易所向境内提供服务同样非法。新疆新源县法院同年 8 月的判决更具标志性 —— 驳回虚拟货币交易受损者的索赔诉请,明确此类交易纠纷不予司法支持。这种 “法律否定 + 司法不保护” 的双重定性,构成了不可突破的政策底线,开放加密货币交易意味着推翻既有的法律框架与监管共识,显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。
金融安全的核心诉求,决定了禁止政策的长期性。加密货币天然具有的风险属性,与我国金融安全战略形成根本冲突。2025 年查处的案件显示,超三成加密货币交易资金与洗钱、诈骗等黑灰产相关,这种 “资金黑洞” 效应正是 2021 年监管禁令出台的核心背景。更关键的是,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特征冲击货币主权,而国家正加速推广数字人民币以巩固金融主导权。在全球货币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开放加密货币交易可能削弱法定货币地位、滋生系统性风险,这与 “维护金融稳定” 的核心目标背道而驰,自然不会成为政策选项。
香港的监管试点绝非 “开放信号”,而是差异化战略布局。2025 年香港虽通过《稳定币条例》推行发牌制度,允许 11 家持牌交易所向散户提供服务,但这与大陆的禁止政策有本质区别。中央明确香港的探索是 “一国两制” 下的局部试验,旨在为数字资产监管积累经验,而非大陆开放的前奏。诈骗分子借机炒作 “香港开放即大陆跟进”,实则如同 FEC 币虚构合规资质的套路,刻意混淆两地制度差异。大陆的 “全链条打击” 与香港的 “可控试点” 并行不悖,恰恰体现了对风险的精准防控。
常态化监管机制的建立,更凸显政策的稳定性。2025 年中央十部门仍维持协同联动机制,通过技术平台实现加密货币交易的全链条跟踪,地方层面则持续关停非法 OTC 平台、打击 “u 商” 团伙。这种 “动态监测 + 严厉处置” 的常态化模式,表明监管部门正通过长效机制巩固禁止成果,而非酝酿政策转向。从 2017 年禁 ICO 到 2021 年全面禁令,再到 2025 年的持续打击,政策逻辑始终连贯,开放加密货币交易显然与这一演进路径相悖。
综上,中国开放加密货币交易的可能性为零,法律约束、安全诉求与监管实践共同构筑了不可逾越的防线。切勿被 “开放传闻” 误导,牢记加密货币交易的非法属性与涉罪风险,远离币圈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