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以太坊是否合法” 的疑问,在虚拟货币投机潮中反复出现,部分社群甚至炒作 “以太坊有技术支撑属合规资产” 的谬论。但需依据监管政策与司法实践明确核心结论:以太坊作为典型虚拟货币,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,其相关交易、挖矿、融资等活动均属非法金融活动,参与其中不仅面临财产损失,更可能承担刑事责任,不存在任何 “合法参与” 的空间。
监管层面早已清晰界定以太坊的非法属性。2021 年 “924 通知” 及 2025 年十部门最新政策均明确指出,比特币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 “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”。更关键的是,所有与以太坊相关的业务活动均被列为非法金融活动,包括兑换交易、为交易提供撮合服务、代币发行融资等,即便境外平台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也属非法。这一定性并非临时政策,而是国家维护金融秩序的长期立场 ——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指出,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,由此引发的损失需自行承担,从司法层面封死了以太坊 “合法流通” 的可能。
具体场景中,以太坊相关行为的违法性更为突出。在交易环节,境内任何以太坊交易平台均属非法,2025 年监管部门通过 “监测 - 封堵 - 查处” 闭环已取缔超 200 家涉以太坊交易的非法平台。在挖矿环节,国家发改委早已将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 纳入淘汰类产业,2021 年后订立的挖矿合同均被认定为无效,浙江、内蒙等地已完成全部以太坊挖矿项目清退。即便是技术领域,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以太坊也难逃法律制裁 —— 某区块链工程师窃取公司 106.15 个以太坊后 “洗币” 获利,最终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,印证了 “虚拟世界非法外之地”。
参与以太坊相关活动还将面临多重风险陷阱。财产安全方面,以太坊价格受投机资本操控,2025 年 10 月单月跌幅达 23%,无数投资者被收割;更危险的是,非法交易平台常以 “高杠杆炒以太” 为诱饵,实则通过后台控盘导致用户爆仓,且因交易非法维权无门。法律风险方面,除了前述刑事犯罪,参与以太坊交易还可能卷入洗钱、非法集资等链条 —— 司法实践中,因接收涉诈以太坊而被判帮信罪的案例年均增长 40%,资金流水超 5 万元即可能被立案调查。
认清以太坊合法性需牢记三点:一是监管政策明确其非法定货币属性,无任何合规流通空间;二是所有相关业务均属非法,交易、挖矿等行为均涉嫌违法;三是参与即面临财产损失与刑事追责双重风险。
综上,“以太坊是否合法” 的答案清晰无疑:其自身无合法地位,相关活动全属非法。所谓 “技术创新”“价值投资” 等话术不过是投机骗局的遮羞布,唯有坚决远离所有以太坊相关活动,才能守住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底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