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本聪”—— 这个与比特币诞生紧密绑定的名字,十余年来始终笼罩在迷雾中。从加密货币圈到学术领域,关于 “中本聪是人还是一个机构” 的争论从未停歇,而这一谜团也成为各类诈骗的 “流量密码”。
认为中本聪是个人的观点,有诸多细节支撑。2008 年,“中本聪” 以个人名义向密码学邮件列表发送比特币白皮书,此后两年间以统一身份在论坛发帖、与开发者邮件沟通,其英式英语表达习惯、对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引用,展现出鲜明的个人认知特征。更关键的是,2010 年他突然 “消失” 前留下的 “转向其他事情” 的告别邮件,语气符合个人决策逻辑。纪录片曾推测比特币早期开发者彼得・托德是其真身,虽遭否认,但此类猜测始终围绕 “个体” 展开。手握价值 600 亿美元的 110 万枚比特币却从未动用,也被解读为理想主义者的个人选择。
主张 “机构团队” 的说法同样有迹可循。比特币融合密码学、分布式系统、经济学等多领域知识,代码中既显现 C++ 功底,又暗藏对金融体系的深刻理解,被认为非单一学者能独立完成。其使用的匿名邮箱、无迹可寻的网络痕迹,以及完美规避身份暴露的操作,更符合专业机构的隐私保护能力。有分析指出,“中本聪” 可能是密码朋克团体的集体化名,该团体长期倡导去中心化金融,与比特币理念高度契合。
至今,两种猜想均无实锤证据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“中本聪” 的神秘身份已被诈骗分子滥用 —— 此前泛滥的 “中本聪挖矿 APP”,正是借其名号包装骗局,涉案金额常达数亿元。需警惕的是,虚拟货币交易在我国属非法金融活动,无论中本聪是个人还是机构,都与这类诈骗工具无任何关联。这场持续十三年的身份之谜,或许永远没有答案,但守住钱包、远离 “中本聪相关高收益项目”,才是对自身财产最基本的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