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免费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是真的吗?填写信息就能申领?”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扩大,“免费领硬件钱包” 的宣传开始出现在社交平台、短信推送中。但结合数字人民币官方发行规则、2025 年诈骗案例及监管提示来看,所谓 “免费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” 多为诈骗分子设下的圈套,轻信不仅会泄露个人信息,更可能导致财产损失,需高度警惕。
首先需明确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官方申领逻辑,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及试点地区官方信息,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(如卡片式、手环式等)主要通过两类正规渠道获取:一是试点银行线下网点,用户凭本人身份证实名申领,部分场景下(如政务服务、展会活动)可能有官方组织的免费发放,但需通过银行或政府指定平台登记,绝无 “线上填写信息即可免费邮寄” 的情况;二是合作商户渠道,如部分商超、交通枢纽的自助终端,用户可通过绑定数字人民币 APP 购买或参与官方活动获取,不存在 “零门槛免费领” 的普遍政策。更关键的是,官方硬件钱包申领全程不收取任何 “工本费”“激活费”,且绝不会要求用户提供银行卡密码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这是与诈骗套路的核心区别。
“免费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” 已形成三类典型诈骗套路,迷惑性极强。第一类是 “信息窃取骗局”,骗子通过网页弹窗、虚假链接推送 “免费申领” 入口,要求用户填写姓名、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手机号及短信验证码 “登记信息”,实则将收集的个人信息用于盗刷银行卡、开通网贷或贩卖,2025 年某试点城市就有用户因填写此类表单,导致银行卡被盗刷 1.2 万元。第二类是 “付费激活陷阱”,宣称 “硬件钱包免费邮寄,但需缴纳 50 元激活费才能使用”,诱导用户通过微信、支付宝转账,收款后立即失联,此类套路与 “免费送礼品却收运费” 的诈骗模式如出一辙。第三类是 “虚假 APP 引流”,以 “领取硬件钱包需先下载官方 APP” 为由,引导用户安装仿冒数字人民币 APP,该 APP 内置恶意程序,可实时监控用户手机操作,窃取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,此前已出现多起用户因使用仿冒 APP 导致数字人民币被盗的案例。
轻信 “免费领” 宣传还可能面临法律与资金的双重风险。法律层面,若因填写虚假申领信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,进而被用于违法犯罪(如洗钱、诈骗),用户可能需配合警方调查,甚至承担连带责任;资金层面,除了直接盗刷损失,骗子还可能利用获取的身份信息开通小额贷款,导致用户背负不明债务,后续维权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作为官方法定数字货币载体,其发行全程受严格监管,任何非官方渠道的 “免费领” 宣传,本质都是对法定货币的不当利用,涉嫌违法违规。
识别 “免费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” 陷阱需牢记三大原则:认准官方渠道,仅通过试点银行网点、政府指定平台或正规合作商户申领,陌生链接、弹窗一律不点击;官方申领不收费、不索要敏感信息,要求转账缴费或提供银行卡密码的,100% 是诈骗;下载数字人民币相关 APP 时,优先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 “数字人民币” 官方 APP,拒绝安装非应用商店来源的软件。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强调,数字人民币相关服务均通过官方渠道提供,任何 “免费领硬件钱包” 的非官方宣传,均需保持警惕。
与其被 “免费领” 的噱头诱惑,不如通过正规途径获取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。在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中,官方始终坚持 “安全、实名、合规” 原则,不存在 “零门槛免费领” 的漏洞可钻。坚守 “不轻信、不泄露、不转账” 的底线,才能在享受数字人民币便利的同时,保护自身信息与财产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