迅雷链克币:变相 ICO 争议中的命运沉浮
作为国内区块链早期探索的 “网红样本”,迅雷链克币(原玩客币)的兴衰轨迹,深刻折射出虚拟货币在监管红线与市场热度间的艰难游走。从一度引发抢购热潮到被定性为变相 ICO,这款代币的命运早已被合规底色所定格。
2017 年 10 月,迅雷以 “共享经济 + 区块链” 为噱头推出玩客币,用户通过购买 “玩客云” 矿机分享带宽资源即可挖矿获取代币。凭借 “生态内兑换服务” 的宣传,其价格从 0.1 元飙升至 8 元,更带动迅雷股价 50 天暴涨 500%,上演了一场资本狂欢。这种以销售矿机为核心的 IMO 模式,迅速吸引数十万用户入场,成为 ICO 被叫停后的 “替代方案”。
但狂欢背后暗藏合规危机。2018 年 1 月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明确点名链克为 “变相 ICO”,指出其以代币替代法币付款义务,本质是未经批准的融资行为。监管定性如晴天霹雳,迅雷股价当日暴跌近 30%,链克价格应声腰斩。随后五部门联合发文强化整治,明确此类活动涉嫌非法集资,第三方支付机构被禁止提供相关服务,境外交易平台也遭封堵。
为求生存,迅雷紧急将玩客币更名 “链克”,推行实名制并限制转账,但未能改变其核心争议。随着矿机价格暴跌、交易渠道萎缩,链克逐渐淡出主流视野。尽管迅雷后续发力迅雷链技术,宣称实现百万级每秒交易处理量,但链克已沦为技术探索的 “弃子”,如今仅在小众平台零星交易,价格不足 1 元,较巅峰缩水 90% 以上。
从资本宠儿到监管弃儿,链克币的沉浮印证了虚拟货币的核心生存逻辑:脱离合规框架的 “创新” 终将走向末路。它的故事,也成为中国加密货币监管史上最鲜活的警示案例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