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 u 是干什么的?非法交易的伪装与风险警示

 

“买 u 是干什么的” 的疑问,背后藏着虚拟货币市场的灰色操作与巨大风险。据监管文件、市场调查及警方通报显示,“买 U” 中的 “U” 特指泰达币(USDT),境外市场宣称其可作为交易媒介、避险工具,但在我国境内,“买 U” 及相关活动均属非法金融行为,且已成为诈骗与洗钱的重要载体,需从用途表象、风险本质与法律后果三方面认清危害。

从境外市场宣传看,“买 U” 被包装为三类用途,但均不具备境内合法性。一是作为 “交易桥梁”,USDT 因宣称与美元 1:1 锚定,被炒作成虚拟货币交易的中间媒介,用户需先 “买 U” 再兑换以太坊、比特币等其他币种,这一过程完全依赖非法交易所完成。二是作为 “避险工具”,宣称市场波动时 “买 U” 可暂存资产规避风险,实则 USDT 储备金多次被质疑虚假,自身价值并无保障。三是用于 “跨链交互”,声称 “买 U” 后可参与境外 DeFi 项目的借贷、挖矿等活动,但这些活动均需通过非法钱包与跨链工具操作,全程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。值得警惕的是,境内社交平台已出现 “买 U”“撸空投” 等暗号化宣传,通过隐蔽链接引导用户接入境外非法平台。

“买 U” 已成为诈骗分子的精准收割工具,2025 年相关骗局涉案金额持续攀升。骗子利用用户对 “U” 的认知模糊,设计三类典型陷阱:一是 “OTC 虚假交易”,在社交平台发布 “低价出 U” 广告,诱导用户线下转账后失联,此类骗局占虚拟货币诈骗案件的 62%,某受害者转账 14.4 万元后仅收到虚假转账截图;二是 “高息理财套牢”,谎称 “买 U” 后存入某平台可获年化 15% 收益,本质是捆绑资金盘,与 “DGCX 鑫慷嘉” 案中通过 USDT 结算的诈骗逻辑一致;三是 “洗钱陷阱”,不法分子伪装成 “U 商” 高价收 U,实则利用用户账户清洗电信诈骗赃款,导致用户银行卡被冻结,2025 年已有超 5 万个账户因此受限。

必须明确:境内 “买 U” 绝非个人理财选择,而是踩线违法的高风险行为。监管层面,十部门 “924 通知” 早已界定,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兑换服务属非法金融活动,“买 U” 所依赖的 OTC 交易、境外交易所均在打击范围内。财产安全上,“买 U” 交易不受法律保护,被骗后法院会因交易违背公序良俗驳回诉求,资金追回率不足 1%。法律层面,江苏张某因频繁 “买 U” 帮他人兑换赚取差价,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;即便未获利,若 “买 U” 涉及赃款,也可能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。

对用户而言,防范风险的核心是 “坚决不碰”:不相信 “买 U” 的任何用途宣传,认清其非法属性;不参与社交平台的 “U 商” 交易、境外平台的 “买 U” 操作;若银行卡因 “买 U” 被冻结,立即主动向警方说明情况。发现诈骗线索及时通过国家反诈中心 APP 举报。

综上,“买 U” 在境内实为违法陷阱,所谓用途均是犯罪伪装。用户需摒弃投机幻想,坚决远离,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