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虚拟币市场的浪潮中,“十年老币” 是群特殊的存在。它们诞生于 2015 年及之前,历经 ICO 狂热、监管风暴、牛市熊市交替,如今或成行业基石,或在边缘挣扎,每一枚都藏着虚拟币早期发展的密码。
比特币自然是老币中的 “标杆”。2015 年它已在 200 - 430 美元区间波动,当时虽距 “创世区块” 仅 6 年,却已是市场公认的 “元老”。十年过去,它从极客圈的实验品成全球热议的资产,价格破 12 万美元,更被纳入部分机构的投资组合。支撑它穿越周期的,是去中心化的技术底色与 “数字黄金” 的共识积累 —— 即便历经 8 次 “腰斩”,每次下跌后总有资金将其重新托起。
莱特币是老币里的 “稳健派”。2011 年诞生时被称作 “比特币小兄弟”,2015 年价格约 3 - 5 美元。它早期靠 “更快确认速度” 立足,十年间虽未像比特币般爆发,却始终稳居市值前列。2025 年其价格稳定在 100 - 150 美元区间,虽涨幅不及比特币,却因社区稳定、技术迭代温和,成不少老投资者的 “压舱石”,也见证了 “山寨币” 从模仿到找到自身定位的过程。
也有老币成了 “时代的眼泪”。比如 2013 年诞生的狗狗币,2015 年时几近 “僵尸币”,价格不足 0.0002 美元,交易量寥寥。若不是 2021 年马斯克 “带货” 意外翻红,它或许会被遗忘在区块链的角落。还有 Namecoin 等早期币种,曾试图在域名解析等领域创新,却因技术迭代滞后、团队解散,如今价格跌至发行价的百分之一,成了 “活着的化石”。
这些十年老币的命运,勾勒出虚拟币市场的生存法则:技术扎实、共识稳定的币种能穿越周期;仅靠概念炒作、缺乏进化的币种,终将被浪潮淹没。它们的故事也提醒着,虚拟币的 “老” 未必等于 “值钱”,但能熬过十年的,都已是市场筛选后的 “幸存者”,身上都刻着行业最初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