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币的 “挖矿” 并非像挖金矿那样挖掘实体资源,而是通过计算机参与区块链网络的维护,完成特定计算后获得比特币奖励的过程。这个过程既依赖技术支撑,也需遵循一套固定的流程,背后藏着区块链的核心运行逻辑。
挖矿的本质是 “记账与验证”。比特币网络中,每笔交易都需被记录到 “区块” 中,而挖矿就是竞争生成新区块的权利。当用户发起比特币转账,交易会被广播到全网,矿工的电脑需收集这些交易并打包成 “交易池”,再对交易的真实性进行验证 —— 比如确认转账地址是否有足够余额、是否存在重复支付等。验证通过后,矿工要对 “区块头” 数据进行哈希运算,这是一种复杂的数学计算:需找到一个特定数值,让区块头经过哈希函数处理后,结果满足 “前导零” 数量的要求(零的数量由全网算力决定,算力越高要求越严)。
完成计算后,矿工需将新生成的区块广播给全网其他节点,待其他节点验证通过并认可后,这个区块就会被添加到区块链上,而成功生成区块的矿工就能获得比特币奖励。当前每生成一个区块的奖励是 6.25 枚比特币,同时还能获得该区块内所有交易的手续费。不过这一奖励每 4 年减半,这也是比特币总量固定在 2100 万枚的原因。
要参与挖矿,需准备专门的设备与环境。早期用普通电脑即可,但如今比特币全网算力已达 400EH/s,必须使用专业矿机(如比特大陆 S19 系列),这类设备专为哈希运算设计,算力是普通电脑的数万倍。矿机需 24 小时联网运行,还需稳定的电力供应(单台矿机功率常达 3000 瓦以上),以及散热设备 —— 矿机运行时会大量发热,若温度过高可能停机,因此专业矿场往往建在低温或水电丰富的地区。
普通投资者单独挖矿已难有收益,如今多加入 “矿池”。由于单独矿机算力占全网比例极低,可能数年挖不到一个区块,矿池将大量矿工的算力整合,按贡献比例分配奖励,虽需支付一定手续费(通常 5% 以内),但能让收益更稳定。
需注意的是,我国已明确禁止虚拟货币挖矿活动,此类行为不仅面临政策风险,还可能因设备投入、电力消耗等导致经济损失。且随着挖矿难度不断攀升,个人参与挖矿的门槛与成本也越来越高,更多时候已成为资本主导的行业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