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密货币赛道中,世界币(Worldcoin)凭借 “全球身份认证 + 通用代币” 的独特定位备受关注,其价值争议也始终伴随市场热度。要判断世界币是否有价值,需从技术底层、应用场景与市场接受度等维度拆解其价值逻辑。
世界币的价值支撑首先源于其技术设计的差异化。项目核心是 “生物识别 + 区块链” 的结合:用户需通过专用设备 “ Orb” 扫描虹膜生成唯一数字身份(World ID),关联的代币 WLD 则作为生态内的价值媒介。这种设计试图解决加密货币的 “匿名性与合规性” 矛盾 ——World ID 既保障用户隐私,又能通过虹膜唯一性防止 “女巫攻击”(一人多账户作弊),这为其在需要身份验证的场景中提供了技术优势。截至 2025 年,全球已有超 1000 万人完成虹膜认证,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用户基础。
应用场景的拓展程度直接决定世界币的实用价值。目前 WLD 的应用集中在两个方向:一是 “普惠金融” 场景,在部分发展中国家,未接入传统银行系统的用户可通过 World ID 获取小额支付与转账服务,肯尼亚等地的线下商户已开始接受 WLD 结算;二是生态内激励,用户完成身份认证、参与社区任务可获得 WLD 奖励,部分 DApp 将其作为登录与交互的基础代币。但需注意的是,这些场景仍处于初期阶段,WLD 的实际流通频率较低,2025 年日均交易量不足 5000 万美元,远低于主流稳定币。
市场表现反映出资本对其价值的分歧。WLD 上线初期受 OpenAI 创始人奥特曼的背书效应影响,价格一度冲至 3.5 美元,市值突破 20 亿美元;但随后因应用落地缓慢、监管质疑等问题,价格回落至 1.2 美元左右震荡。其流动性集中在少数交易所,且持币地址集中度较高 —— 前 100 个地址持有总量的 65%,这意味着价格易受大额交易影响,投机属性强于实用属性。
争议点则暴露了其价值的潜在风险。核心争议在于 “生物数据安全”:尽管项目方宣称虹膜信息仅在本地加密存储,但用户对数据滥用的担忧始终存在,欧盟数据监管机构已对其展开合规调查。此外,“全球通用代币” 的愿景面临现实阻碍 —— 不同国家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差异巨大,部分地区直接限制 WLD 交易,使其难以形成真正的 “全球流通”。
综合来看,世界币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价值与应用潜力,尤其在身份认证与普惠金融场景中展现了独特性。但当前其价值更多依赖市场预期与资本炒作,尚未形成稳定的实用价值支撑。若未来能突破监管壁垒、提升生态流通性,或可实现价值兑现;反之,若陷入 “技术噱头大于实际应用” 的困境,价值则可能持续缩水。对普通用户而言,需理性区分 “概念价值” 与 “实用价值”,警惕短期炒作带来的风险。